張一北說:“凡是有洞的東西,都可以成為花瓶。”
然后她雕刻了許多花瓶。
平放時,杯子就變成了花瓶。 巖石上被鑿出洞,巖石就變成了花瓶。 銅水倒入澆口,膝蓋變成了花瓶。 一件有形的物體、一條直線、一幅畫、一段關系、戀人的奔波、視野的遮擋、絕望的處境……都被鑿成看不見的洞,成為花瓶。
我不知道她從哪里得到的“廢物”。 那么,變廢為寶,就是把它當作材料。 用材者亦能用之。
可以當花瓶用,
使用。
展廳里,用耐火砂包裹的汽車消聲器試圖阻擋強烈的情緒; 支離破碎的氧氣罐,仿佛訴說著濃濃的關系; 高溫鍛造玻璃加熱管拼命隱藏異化; 重新組裝的化學品污水池在消失中實現了統一。
就連展廳的入口也莫名其妙地像一個被掏空的花瓶。
張一北透過自己挖的洞感受著黑暗,在一種難以理解的快感中游動……
它還在觀眾的感官中鑿出一個又一個漏洞。
添加花朵,綻放絢麗。
這是張一蓓在上海的首次個展“一切都可以成為有洞的花瓶”。 她,一個精致的女孩,通過“鉆”的動作,將空間中的每一件作品都變成了一個花瓶。
“鏤空既是破壞,又是建設,既是剝落,又是粘貼。花瓶上的洞看似缺乏,實則打開了邊界,給了花瓶額外的空間,為事情發生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。”
中國有句古話:“無立不可摧”。
著名藝術家杜尚在其藝術創作過程中試圖證明,一件藝術品的價值在于它是一種傳達思想、能夠迫使觀者主動思考、創造性參與的“符號”。 他想讓藝術空間獲得一種超越視覺感官的精神力量。 為此,杜尚擺脫了傳統材料的限制,如他的代表作《隱藏的噪音》、《大玻璃》和《噴泉》,突破了材料的限制,拓展了藝術表現的空間、意義和張力。 。
毫無疑問,在他們的作品中,物體已經“不再是某物”而是變成了“某物”。 在這種狀態下,達到了平衡和轉化,也達到了呈現和升華。
藝術從來就不是一種固定的形式。 它取決于作者的思想,體現作者的思想,連接觀眾的思想。 張蓓蓓希望通過這個題材的作品,讓觀眾以插花者的身份介入,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化作花朵,徜徉在各種有形與無形的花瓶之間。
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。 即使撞到了墻,遇到了雷雨,你也可以在眼前或踩到的東西上挖個洞,放上花,它們就會開花。
擁有不同的心態,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綻放鮮花……
我在99ART的展覽公告中看到這樣一段話:“我們想做的就像這個活動的名字一樣:所見即所得。
你真正能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東西,這些東西極其表面和簡單。 當你只是看一個物體,擺脫了之前對該物體的概念和理解,進入直覺時,被看的物體就會逃回到它自己,一個你還不知道它是什么的物體。 ”
你又看到了什么? ?